http://www.hteacher.net 2023-09-25 16:48 中国教师资格网 [您的教师考试网]
一、教学目标
1.能够认识河流地貌的概念、次级地貌类型,知道河流地貌形成原因。
2.通过观察野外或户外地貌景观、观看视频、地貌模型和景观图等,提高对地貌类型的辨识能力。
3.通过本节课学习,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地貌,将理论应用于生活实际。
二、教学重难点
重点:了解河流地貌的概念及成因。
难点:掌握并能区分各河段河流地貌的主要特点。
三、教学方法
谈话法、地图法、讨论法。
四、教学过程
环节一:导入新课
媒体导入。播放纪录片记录片《西藏行》的片段,视频展示了壮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,如此震撼的景观是如何形成的?通过设问,激发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兴趣。
环节二:新课讲授
1.河流地貌的概念
【教师活动】展示不同的河流地貌景观图片,引导学生思考,河流地貌的概念。
【学生回答】河流作用下形成的地貌。
【教师总结】河流地貌就是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侵蚀、堆积形态的总称。
2.河流地貌类型
【教师讲解】流水作用可分为侵蚀和堆积,平直的河流,北半球右岸侵蚀,左岸堆积;南半球左岸侵蚀,右岸堆积。弯曲的河流,无论南北半球都是凹岸侵蚀,凸岸堆积。河流从源头到河口分为上游、中游、下游、河口段。不同河段流水作用方式不同,塑造出不同的河流地貌类型。
(1)上游
【教师活动】出示澜沧江上游“V”形河谷景观照片,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:上游河段的地貌有何特征?
【学生回答】河流侵蚀下形成狭窄险峻的河谷。
【教师总结】上游河段一般流经山区或高原,河流侵蚀形成深而陡的“V”形河谷,河谷岸壁较陡,谷底狭窄,河床底部起伏不平,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。
(2)中下游
【教师活动】展示江汉平原景观图,引导学生思考,中下游河段的地貌特征。
【学生回答】河谷两岸发育形成冲积平原。
【教师总结】中游大多位于山区与平原交界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区,下游多位于平原地区。多发育冲积平原,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。地势低平,组成物质颗粒较细。由于土壤肥沃,地势平坦,多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。
(3)河口段
【教师活动】展示长江三角洲景观照片,引导学生思考,河流河口段的地貌特征。
【学生回答】泥沙淤积,多发育三角洲。
【教师总结】河口段是指河流入海或入湖处。地势低平,泥沙淤积,组成物质颗粒较细,适合农耕。
3.特殊地貌
【教师活动】展示呼伦贝尔草原上的河曲和牛轭湖景观照片,引导学生分析河曲和牛轭湖的形成过程。
【师生总结】河曲:在地势平缓地区,呈“S”形弯曲的河道。牛轭湖:洪水泛滥时,河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。
环节三:巩固提高
【教师活动】播放视频《年轻的黄河三角洲》,引导学生讨论分析,黄河三角洲不断发育的原因。
【学生活动】按地理兴趣小组分组讨论5分钟,并汇报讨论结果。
【师生总结】河口三角洲地势地平,河流流速减缓,泥沙淤积;黄河含沙量大;入海口为渤海湾,沉积物没有被大规模侵蚀。
环节四:小结作业
小结: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。
作业:根据家乡的河流地貌特征,因地制宜,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,下节课分享交流。
推荐阅读:
责任编辑:文文
上一篇: 教资面试:高中地理《河流地貌》答辩
下一篇: 高中政治《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》试讲稿
公众号
视频号
小红书
小程序
APP
京ICP备16044424号-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© 2001-2024 hteacher.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